我国信用缺失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我国信用缺失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早在200多年前,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就指出:当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努力追求自身利益时,通过一只“看不见的手”便可以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这句奠定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基础的名言包含两层含义:(1)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利益去努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但人人追求自利作为一种手段只是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自利是人的本性,它决定人类在追求自利过程中完全可能不顾及他人利益甚至会不择手段地损害他人利益,这时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就难以实现。(2)“看不见的手”可以自动地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机制及其运行规则,它包括由制度组成的正式规则和由习惯、习俗及伦理道德组成的非正式规则。产权制度是习惯、习俗及伦理道德形成的基础,与道德伦理力量共同作用,维系着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中心是市场价格机制,由于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产权界定是清晰的和交易是无成本的,因而市场机制的作用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市场虽然也会失灵,但那是在面对自然垄断、外部性和公共产品时出现的特定情况。新古典经济学假定制度是天然存在的,因而无需成长和培养的过程。它研究的重点是成熟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资源配置问题,而不是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的基本规律。20世纪30年代,科斯发表的《企业的性质》标志着新制度经济学的诞生,科斯的主要贡献是将产权和交易费用的概念引入经济学的分析中,从而开创了用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经济学,后来,新制度经济学经过了阿尔钦、姆赛茨、张五常和巴泽尔等经济学家的进一步发展,不断趋于成熟和完善,形成了以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经济学、契约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为主要枝干的理论体系。这些制度经济学理论体系以及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兴起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理论,为探求我国当前社会信用缺失的根源提供了合理的分析框架和有力的分析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