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结果的金融环境分析
对中国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结果的金融环境
分析
2016年,我国金融运行情况整体呈现平稳态势,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较上年有所提高,社会流动性平稳充裕,资金成本总体下行,银行间利率保持稳定,市场成交量上升,市场利率回升。但是,也存在很多不可忽视的风险,具体表现为:(1)非金融企业债务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大部分企业债务由国有企业承担,而目前产能过剩行业则是高债务重灾区,导致高债务问题的解决成本和风险陡增。另外,经济下行态势下,企业的盈利能力大幅下滑和较高的融资成本使得高债务问题更加严重。(2)不良贷款增加将导致银行业风险恶化,且不良贷款率这一指标已难以全面反映银行业面临的实际风险。考虑到经济下行、“三去”(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以及非金融企业高债务问题对中国银行业可能带来的进一步压力,未来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预计会进一步上升。(3)在当前中国经济中,非金融企业债务风险以及房地产风险均与银行业风险交织在一起,彼此联动,而内部金融风险与对外金融风险相互传染的可能性很高,这些都加剧了我国金融系统的整体风险,从而构成财政不可持续的潜在风险因素。
从金融环境方面对地方政府进行考察,总体来看,2016年东部地区的金融可持续程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在金融环境一级分项指标的前10位中,东部占8席,西部地区仅重庆市入围,从具体省份来看(见图1),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和广东位居前五位,云南、甘肃、新疆青海和西藏位居后五位。
图1 全国各地区金融风险得分(2016)
从具体二级分项指标来看,我们重点考察金融机构子系统银行业的排名情况,其中西藏、北京、海南、上海、重庆等地区的银行业稳定性较高,而内蒙古、浙江、福建和广西等地区的稳定性较差(见图2)。
图2 省级银行业稳定性指标得分
具体从地方商业银行领域分析,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在L型延展下探过程中,由于实体经济发展萎靡、产业结构转型缓慢导致国内企业利润下滑、财务状况恶化、偿债能力下降,最终风险聚集并传导至金融机构。银行等贷款机构风险的加剧,使得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贷款率时隔十年再度攀升。具体来看,不良贷款可以划分为政策类不良贷款和市场类不良贷款,其中前者指在地方政府干预下引导信贷资金流向符合自身利益偏好领域过程中形成的不良贷款,我们研究认为这类性质的贷款是此次新增不良贷款的主因。
图3 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
进一步从金融发展水平和区域金融机构稳定性两个视角入手分析金融环境情况(见表1)。金融发展水平方面,得分呈现自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趋势,2016年得分前10的地区中,东部占据8席,中部和西部各占据1席。从具体省份来看,江苏、浙江、上海、天津和广东位居前五位,贵州、甘肃、新疆、青海和西藏位居后五位。区域金融机构稳定性方面,得分在三大地区之间差异并不显著,2016年得分前10的地区中,东部占据4席,中部占据2席,西部占据4席。从具体省份来看,西藏、北京、上海、海南和河北位居前五位,浙江、宁夏、青海、福建和内蒙古位居后五位。
表1 我国省级金融发展水平和区域金融机构稳定性得分
省份 | 2016年金融发展水平 | 2016年区域金融机构稳定性 | 省份 | 2016年金融发展水平 | 2016年区域金融机构稳定性 |
全国 | 0.63 | 0.52 | 山东 | 0.75 | 0.45 |
东部 | 0.79 | 0.55 | 河南 | 0.67 | 0.55 |
中部 | 0.63 | 0.5 | 湖北 | 0.68 | 0.5 |
西部 | 0.48 | 0.53 | 湖南 | 0.6 | 0.52 |
北京 | 0.86 | 1.05 | 广东 | 0.86 | 0.6 |
天津 | 0.92 | 0.44 | 广西 | 0.64 | 0.43 |
河北 | 0.59 | 0.6 | 海南 | 0.58 | 0.69 |
山西 | 0.53 | 0.48 | 重庆 | 0.72 | 0.58 |
内蒙古 | 0.55 | 0.33 | 四川 | 0.64 | 0.5 |
辽宁 | 0.68 | 0.49 | 贵州 | 0.48 | 0.49 |
吉林 | 0.63 | 0.49 | 云南 | 0.48 | 0.41 |
黑龙江 | 0.63 | 0.47 | 西藏 | 0.09 | 1.07 |
上海 | 0.88 | 0.71 | 陕西 | 0.59 | 0.5 |
江苏 | 0.97 | 0.49 | 甘肃 | 0.39 | 0.48 |
浙江 | 0.93 | 0.4 | 青海 | 0.32 | 0.38 |
安徽 | 0.67 | 0.48 | 宁夏 | 0.47 | 0.39 |
福建 | 0.74 | 0.36 | 新疆 | 0.33 | 0.58 |
江西 | 0.6 | 0.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