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结果的区域经济分析
对中国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结果的区域经济分析
从近年来我国省级区域经济的整体特征来看,运行整体平稳,但增长整体趋缓,部分地区仍然存在较大下行压力,这种压力是中长期结构性问题和短期需求叠加的结果。在结构深入调整的背景下,经济运行处于换挡期。投资增速持续回落、企业自主投资意愿不强、实际融资成本较高、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显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进展较慢、房地产市场库存仍然较高等问题抑制了各类主体的投资需求。社会消费保持平稳,地方财政增速大幅回落,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凸显。外贸形势较为严峻,外贸进出口双降。省际间经济发展的分化十分明显,虽然区域发展相对的差距有所减小,但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从信用评级得分也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增长呈现板块分化的特征。对于区域经济的考察,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影响经济增长的短期与长期因素;二是形成经济增长动能的微观主体活力。
从宏观经济数据中可以看出,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地方政府和区域经济整体呈下降态势。其中,2013年与2014年相对较好,之后持续下降,2016年达到最低点。从2016年的区域经济得分情况来看,东部地区得分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区域经济指数前十位的地区中,东部占据8席,中部与西部各占1席。本文关于区域经济的评价结果显示(见图1),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位列前五位,表明该区域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好,为地方政府财政可持续提供有利的外部空间;山西、贵州、云南、西藏、甘肃居于后五位,表明经济外生冲击对地方政府信用状况影响较大。
图1 2016年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区域经济得分
区域经济的均衡、良好运行是我国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经济“新常态”和三期叠加的背景下,区域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增速放缓以及越来越多深层经济矛盾的显性化,导致诸多经济风险传导至财政领域,引发财政风险。目前,我国实体经济中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僵尸企业、地方基建项目过度扩张等问题和矛盾加快暴露,增大了担保链破裂的风险,导致影子银行领域的刚性兑付迅速积累。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企业盈利率等指标增速的下降,将会对地方财政产生巨大压力。在当前社会刚性支出增加、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将会愈发突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集中爆发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大。
进一步从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发展能力两个视角来看,两类指标评价得分均呈现自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趋势。经济发展水平方面,2016年得分前10的地区中,东部占据8席,西部占据2席,中部没有地区入围。从具体省份来看,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和浙江位居前五位,广西、云南、甘肃、贵州和西藏位居后五位。企业发展能力方面,2016年得分前10的地区中,东部占据8席,西部占据1席,中部占据1席。从具体省份来看,北京、上海、江苏、山东和广东位居前五位,甘肃、海南、宁夏、青海和西藏位居后五位。
表1 我国省级经济发展水平与企业发展能力得分
地区 | 2016年经济发展水平得分 | 2016年企业发展能力得分 | 地区 | 2016年经济发展水平得分 | 2016年企业发展能力得分 |
全国 | 0.63 | 0.48 | 山东 | 0.65 | 1.17 |
东部 | 0.78 | 0.89 | 河南 | 0.5 | 0.7 |
中部 | 0.55 | 0.38 | 湖北 | 0.62 | 0.38 |
西部 | 0.53 | 0.15 | 湖南 | 0.54 | 0.39 |
北京 | 1.03 | 2.48 | 广东 | 0.77 | 1.08 |
天津 | 1.01 | 0.21 | 广西 | 0.5 | 0.19 |
河北 | 0.55 | 0.53 | 海南 | 0.59 | 0.06 |
山西 | 0.58 | 0.18 | 重庆 | 0.65 | 0.27 |
内蒙古 | 0.72 | 0.19 | 四川 | 0.51 | 0.52 |
辽宁 | 0.77 | 0.68 | 贵州 | 0.44 | 0.11 |
吉林 | 0.63 | 0.16 | 云南 | 0.46 | 0.17 |
黑龙江 | 0.63 | 0.19 | 西藏 | 0.33 | 0.01 |
上海 | 1.04 | 1.48 | 陕西 | 0.59 | 0.2 |
江苏 | 0.79 | 1.45 | 甘肃 | 0.46 | 0.09 |
浙江 | 0.77 | 0.82 | 青海 | 0.55 | 0.03 |
安徽 | 0.53 | 0.38 | 宁夏 | 0.59 | 0.04 |
福建 | 0.71 | 0.45 | 新疆 | 0.52 | 0.10 |
江西 | 0.53 | 0.26 |
从具体分项指标情况来看,投资支出对于经济的托底作用仍然显著。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仍然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但是从边际上看,固定资产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逐渐衰退。这主要是源于民营企业利润下滑,投资缺乏投资创新点,企业投资意愿不强;政府通过财政投资支出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客观造成投资效率的下滑。另外,部分区域在房地产去库存压力下,房地产投资意愿不强,也拖累了投资的经济增长贡献。受外需萎缩、内需低迷及房地产市场周期性调整等因素影响,2016年全国实现固定资产投资596501亿元,比上年增长8.1%,增速是2000年来新低。从地区角度来看,东部地区投资249665亿元,比上年增长9.1%,比上年增速回落0.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156762亿元,增长12%,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154054亿元,增长12.2%,增速回落0.4个百分点。2016年,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省份及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投资效率有所改善,经济引领带动作用增强。中西部地区促进投资的政策力度较大,投资增速回落幅度较小,但也有部分资源省份面临能源资源需求低迷、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调整等多重不利因素,投资减速幅度较大,严重影响到了经济的平稳运行。
图2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2012-2016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