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指标构建:金融风险指标构建
我国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指标构建:金融风险指标构建
诸多研究文献表明,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和金融发展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地方金融体系稳定性,更对财政风险具有显著性影响,刘志强(2004)在分析财政风险的形成机制时,指出转轨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体制转变中,会因金融体系不完善增加社会成本而加大债务和财政风险的形成。王永钦等(2016)指出,金融市场流动性是化解我国地方债问题的重要现实出口,将银行贷款证券化并配合现有城投债存量,通过金融市场流动性来初步化解我国地方债务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相反,若金融发展不足则会限制地方政府在市场上寻找化解债务问题的金融渠道,增加财政风险性。庞晓波、李丹(2017)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市场发展会影响政府债务风险,无论在长期均衡还是短期动态调整情况下均对政府债务风险起到积极作用,尤其是“结合我国出现‘财政疲劳’的现实,金融市场发展有助于财政的良性循环,扩大政策回旋空间,缓解潜在风险波动”。然而从既有的地方政府信用评估体系来看,区域金融风险对财政风险的扩散研究并不充分,同时对地方政府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交织的逻辑和形成机制缺乏分析,因此本文在对地方政府信用框架分析的过程中将区域金融风险纳入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金融市场波动性、金融市场化程度和金融深度反映金融系统的波动性,选择区域金融深度指标反映区域金融发展现状。
区域金融市场对地区金融可持续产生重要影响,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区域金融风险呈现异质化倾向,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这与隐性金融分权密不可分。传统观点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在反复博弈过程中形成了财政分权与金融集权的体制框架,由此影响到地方政府行为和资源配置,并最终改善了宏观经济运行,然而从社会观察结果来看,虽然中国金融运行审批、监管和救助具有显著集权性,但是区域金融运行却具有隐性分权的特征,地方政府在预算软约束背景下对地方金融机构运行的干预导致金融资源的市场配置失灵,放大金融风险。从具体实施路径来看,自1998年银行体系垂直化管理,银行独立性大为增强背景下,地方政府积极参股或控股城市商业银行,利用城市商业银行资金作为地方政府潜在的“第二财政”;此外地方政府利用自身控制的资源与能力积极干预地方银行的资金投放,将地方财政风险转嫁给区域金融体系,从而形成金融分权与集权隐性交织下地方政府获得了与风险担当严重不对称的收益,并在地方政府监督管理力不从心的现状下致使区域性金融风险隐患剧增。因此对于区域金融子系统的风险状况解释与评价是反映区域金融风险异质性的关键,本文依据区域金融系统重要性原则,重点考察区域银行业的稳定性情况。具体指标设定如表1所示:
表1 金融风险指标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金融环境 | 金融发展水平 | 金融市场化程度 |
金融市场波动 | ||
金融深化程度 | ||
区域金融机构稳定性 | 资本充足率 | |
不良贷款率 | ||
存贷比 | ||
资产收益率 |
(1)资本指标
资本指标既能反映金融机构的所有者权益,又能反映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金融波动的内在能力。我们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作为衡量依据。资本充足率用银行的资本总额对其风险加权资产的比值来计算,反映了商业银行在债权人和存款人的资产在遭到损失之前,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资本充足率作为CAMEL指标之一,在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巴塞尔资本协议制定以来,资本充足标准就被纳入协议要求,资本监管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一直是理论研究和监管实践的重点。很多研究都证实了资本约束对商业银行资产扩张和风险追求行为存在着较大的影响。魏晓琴等(2011)指出,“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具体形式,资本充足率要求可以约束商业银行的风险活动、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质量、增加商业银行的稳定性:即资本充足率越高,商业银行风险资产质量越高,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越小。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资本监管,影响着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变化”。当银行体系处境恶化时,资本充足率可以作为一个滞后性的指标,即资本充足率明显下降时,说明银行体系往往已经面临严重的问题了,故可以用当期的资本充足率反映未来银行发展的趋势以及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状况(庄起善、窦菲菲,2005)。
(2)安全性指标
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其风险一旦发生,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局部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引发金融危机,因此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给予特别的关注是非常必要的。我们选取不良贷款率作为衡量依据。资本充足率只能从量上对银行资产的状况进行反映,并不能完全反映银行资产风险暴露的情况。若银行资产质量低下,即使资本充足率较高,也会造成银行的亏损,并进一步导致银行经营恶化,影响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因此,必须同时从质上来反映银行资产的状况。中国银行业的资产结构中以信贷资产为主,其中中长期信贷又占了较大比重,若贷款质量较差,则会影响银行的清偿能力,中国银行业的这种资产结构和收入结构难以有效地规避经济的系统性风险(李麟、索彦峰,2009)。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中,将贷款按照风险程度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贷款为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是银行不良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它可以反映银行的贷款质量,不良贷款率越高,则银行的信贷质量也就越差,收回贷款的风险和成本也就越高,抵御挤兑风险的能力则越差,银行业的稳健性水平则越低(王劲松、韩克勇,2015)。故本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并针对中国具体国情,以不良贷款率作为考核指标。
(3)流动性指标
金融企业的业务活动是建立在负债经营基础之上的,只有保证资产的流动,才能保证银行信贷资金的正常循环周转,金融机构才能生存和发展。相反,资产流动性不足,极易造成支付风险,导致金融秩序混乱,引发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银行业将流动性风险管理作为行业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存贷比率等于贷款和存款的比例,是反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的传统指标。该比例越高,说明贷款资产更多地占用了存款资产,在银行急需头寸时难以及时抽回,此时流动性风险越大(唐凌云,2000)。付强等(2013)从银行抵抗风险的角度出发,认为“贷款总体上流动性较差,存贷款比率过高意味着银行库存现金、存款准备金不足,则应付客户日常支取和结算的能力将严重下降。该项指标从总量关系来衡量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状况,是对商业银行流动性进行测评的基本指标之一。该项指标越大,代表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越差,因此,流动性风险也会越大”。作为结构流动性指标之一的存贷比,综合了银行融资稳定性和资产流动性两方面信息,可以更全面地反映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状况。尽管其能否有效地反映银行流动性风险一直存在争议,我国银保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仍将存贷比作为监管指标之一(廉永辉、张琳,2015)。因此,本文选取存贷款比率作为衡量指标。
(4)盈利性指标
收益是银行弥补损失的主要来源,既是衡量银行管理水平的关键,也能反映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我们用资产收益率指标反映金融效率是金融产出或收益与金融投入或资产的比较结果,反映银行资产的盈利能力和银行业经营的效率。资产收益率(ROA)是净利润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很多学者倾向于使用资产收益率指标来衡量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率。龚峰(2003)认为,只有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高效运营的银行才是稳健运营的银行,经营效率低下的银行是不稳健的。资产收益率指标能够反映银行运用资产获利的能力,各银行之间的经营效率不同,其资产收益率是不同的,因此可以用该指标来衡量银行运营的效率。卢方元、刘龙飞(2012)指出,衡量银行盈利的指标可以从直接和间接影响利润来源两个角度来考虑,资产收益率指标综合了收入和支出,代表了银行运用一单位的资产所能获得的净利润,与其他指标相比较,其受资本基数的影响较小,是反映银行业总体盈利能力更为客观的指标。尽管资产收益率指标对于表外业务来说是有偏颇的,但它能够综合反映出一个银行获取收益的资产管理能力和运营能力,该指标相对于净资产收益率(ROE)来说,不存在忽略财务杠杆所隐含的各种相关风险的情况(陆岷峰、汪祖刚,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