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指标构建:经济环境指标构建
我国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指标构建:经济环境指标构建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评价与地方政府信用评级之间的关系,可以在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分析框架中将区域经济发展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来分析。指标体系的设计既要反映出地方当前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又要能够反映出地方未来发展的潜力,也就是地方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经济环境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和各地区的微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是“系统风险”,无论各个省区自身情况如何,都不可避免地受全国经济大局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因此,评级体系中的宏观经济环境对各省信用评分的贡献是相同的。为了有所区别,本文将不会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指标进行考察,仅仅考虑各个省市的不同经济环境。为具体量化经济环境指标,本文选取了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本文参考前人的研究经验,在建立指标时尽可能地选择或者构造那些能够准确反映经济发展内涵的指标,即资源禀赋、经济规模、经济波动性、地区企业发展能力。其中经济资源禀赋、经济规模与经济波动性可以视为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宏观描述,而地区企业发展能力则是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微观考量。具体来看,对于当前“新常态”的我国经济,外生经济变量宏观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衡量宏观经济状况指标,如资本存量水平、GDP增速、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通货膨胀等指标;二是衡量区域企业能力指标,如区域上市公司市值、支柱及战略产业的市场销售额占比等指标。具体量化指标如下表所示:
表1经济环境具体量化指标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经济发展 |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 劳动力规模 |
资本存量水平 | ||
人均GDP水平 | ||
GDP增速 | ||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 ||
房地产投资增长率 | ||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 ||
地区企业发展能力 | 支柱及战略产业销售市场份额 | |
区域上市公司总市值 | ||
商品房销售额 | ||
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 |
(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与地方政府信用状况密切相关。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意味着财政收入的充沛以及财政支出的灵活性,从而使得地方政府有充分的财政资源配置能力继而降低财政风险。经济增长促进财政收入的增加,反过来财政收入的增加,使政府的可用财力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资金也相对比较充足,政府投资,政府购买,政府为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障,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对产业发展提供的资金支持力度也会加大,对部分需要支持和发展的产业降低税率,减少税收的征收,提供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产业的发展,因此地方政府有充分的财政资源。地方政府通过灵活运用财政资源,实现收支的基本平衡,从而降低负债率实现财政风险的控制。另一方面,经济增速又与金融稳健运行关系密切,投资过快增长会引发对信贷的过度需求,金融机构过分冒险,从而导致金融风险;经济增速减慢或急剧下滑会减少企业收入和利润,影响现金流量,使其不能如期偿还债务,从而降低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产生信贷危机,同时财政出于社会兜底责任,使得金融风险向财政风险传染的可能性增加。张纯记(2010)参照发展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的定义,并考虑到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国情,选取了9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来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分别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1);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2);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3);人均进出口总额(X4);地方财政收支比(X5);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X6);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X7);非农产业人口比重(X8);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X9)。其用X1指标来测度区域经济发展的总量水平,用X2-X4指标来测度区域经济发展总量的结构,用X5指标来测度区域的财政收支结构,用X6、X7指标来测度区域的居民收入水平,用X8指标来测度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用X9指标来测度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方面,我们选择劳动力规模、资本存量水平、人均GDP水平、GDP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长率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的指标。用资本存量水平、人均GDP水平和GDP增速水平来反映地区发展的基本能力以及发展阶段;用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来反映其对经济短期的拉动作用;用劳动力规模来反映其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制约作用。从而通过以上六个指标来测度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
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活动中各种比例关系的总称,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最终需求结构等。马力,史锦风(2006)建立了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其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人均GDP;人均农业总产值;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第三产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第一产业人员的比重。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都超过第一、第二产业之和时,也就是第三产业的两个比重都超过50%后,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产业结构继续不断优化,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5%,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1.6%。因此,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的占比情况,本文选择第三产业比重来反映区域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地区企业发展能力
区域企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潜力是反映经济可持续能力的重要微观基础,也是影响财政风险的重要指标。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影响,传统过剩产业企业利润下滑严重,在推进供给侧改革、实施“三去一降一补”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经济结构僵化、过剩产能严重的区域受到较大的冲击与影响。现阶段我国过剩的产能都集中在钢铁、煤炭、水泥等传统行业,在产业集中度较高的地区实施产能去化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对财政收入、就业总量、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可能引发区域经济危机,继而对财政可持续性形成冲击,影响地方政府信用状况。此外,经济结构的僵化,同样对当地经济总量进而对政府税收收入产生较大冲击和影响的背景下,财政为支持区域产业政策对企业给予的补贴和支持增加,为稳定社会治理所提供的社会保障类支出增加,极大地压缩了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空间,促进了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扩张冲动,影响了财政的可持续能力与政府信用状况。
另一方面,在区域金融抑制的背景下,过去大量的信贷资金在政府干预引导下投向国有企业部门以及传统产业部门,在企业削减产能、运行困境下,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快速上升,影响金融机构的稳定性和区域金融的可持续性,继而通过融资与救助渠道影响财政的可持续性。当前去产能会降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资产质量,使商业银行隐性不良资产显化。2016年年初,煤炭、钢铁、有色和水泥四大产能过剩的行业债务总量约5.4万亿,其中银行贷款2.8万亿,债券1.6万亿,信托等约1万亿。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2015年第四季度商业银行贷款总规模76.14万亿元。假定过剩产能企业银行贷款中有30%发生违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月会增加8400亿人民币,不良贷款率会上升1.1%至2.77%。不良贷款率的显著上升势必对金融机构的稳定产生巨大冲击,进而可能引起系统性风险转化为金融危机,从而使得财政出于救助义务而影响财政平衡,对地方政府的信用状况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本文选择支柱及战略性产业销售市场份额、区域上市公司总市值、区域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商品房销售额等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