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财政投融资新年论坛
2025年1月18日,由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和安融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2025年财政投融资新年论坛在中央财经大学学术会堂举办。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所长马海涛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白彦锋教授参加了论坛。来自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学术期刊社、航天环保产业基金和安融信用评级有限公司的专家学者就2025年财政投融资形势、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新年论坛由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执行所长温来成教授主持。
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所长马海涛教授在讲话中对研究所2024年在财政投融资领域的研究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研究所和安融评级进行深度合作,定期召开财政投融资季度形势分析研讨会,每年举办新年论坛和财政投融资年会,并出版年度研究报告,形成了高水平论文成果,效果良好。研究所在编辑《财政投融资资讯》等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研究所和安融评级产教融合,实现了合作共赢,促进了中央财经大学财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安融评级的发展。对于2025年的财政投融资研究工作,马校长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树立品牌意识,多出精品。希望有更多的研究成果获得标志性的奖项。第二,为国家决策服务。与安融评级深度合作,选择一些符合国家战略意义的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利用现有上报渠道,为国家决策服务。第三,开展深度调查研究,提高财政投融资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所长马海涛教授发言
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白彦锋教授就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当中的地方财政改革取向问题进行了会议发言。他认为,要科学认识当前经济增长,注意相关主体主观表述与客观事实之间是否统一;科学认识我国经济增长,增强信心、改善预期,调动市场主体与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税负不是越低越好,构建与新业态相适应的税制——税制结构+服务化、数字化、绿色化;支出端,“放大招”胜过“挤牙膏”,防止“新三公”无序增长;“股权财政”难以普遍推广;适度加强中央事权,遏制内卷式恶性竞争,积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白彦锋教授发言
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副所长周沅帆博士就城投并购民营上市公司的风险不容忽视问题进行了分析。据统计,2024年,共有43家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后的实际控制人为国资,其中24家属于“国收民”、13家为“国资收购国资”,6家属于无实控人变更为国资。2024年,湖北、广东、安徽、河北、河南收购民营上市公司数量最多,被收购的上市公司集中在广东、江苏和浙江,这些地区民营上市公司数量多。周沅帆博士提出,疑惑一:被收购上市公司多集中在主板市场;疑惑二:被收购的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和主营产品特征不明显;疑惑三:多数被收购上市公司在2020年之前上市;疑惑四:2024下半年以来国资的大市值偏好提高,包括世运电路、宏达股份、海南华铁等总市值均超100亿元;疑惑五:24家中有11家利润为负数,国资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的包容性提升?城投并购上市公司的资金是自有资金,还是借来的钱、城投能经营好民营实体上市公司吗、民营老板为何把企业卖给城投、投资收益能覆盖融资成本吗?这些问题需要深入思考。
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副所长周沅帆博士发言
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李燕教授就目前的财政收支形势问题进行了发言。目前国家在财政收入、支出和债务方面都面临较大压力。在收入方面,经济下行、实施减免税政策,政府财政增收困难。在支出方面,有各种各样的支出政策,再考虑维稳等因素,支出难以压缩。这样就只能增加债务发行。目前超长期国债、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也存在不少的隐患。如项目申报和绩效管理等。在零基预算实施方面,还需要解决既得利益等现实问题。李燕教授还介绍对目前以旧换新政策的切身感受。
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李燕教授发言
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姜爱华教授就政府拖欠中小企业货款的问题进行了发言。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要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从实际调研情况看,确实这个问题也比较严重。姜爱华教授认为,这种情况,影响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影响政府公信力、影响社会预期,影响营商环境建设,因而需要有效治理。
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姜爱华教授发言
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马金华教授就围绕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与财政安全:理论逻辑与对策建议进行了发言。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影响财政安全的传导机制包括:财政可持续性理论视角下专项债券影响财政安全、财政风险理论视角下专项债券影响财政安全、公共融资理论视角下专项债券影响财政安全、财政分权理论视角下专项债券影响财政安全。我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债务规模迅速扩张,偿债压力加大、债务与收益错配,偿债能力不足、专项债券的资金管理低效率、专项债券的绩效管理体系缺失。马金华教授从构建“动态风险预警机制”的顶层设计,强化专项债券全周期风险管控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马金华教授发言
中央财经大学期刊社孙亦军编审就目前财政学术研究需要关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发言。这些问题包括:积极财政政策的空间还有多大,如政府债务的空间、减税降费的空间、财政补贴的空间、政府采购的空间等等;财政政策的底层逻辑在哪里。研究和解读政策,需要研究背后的逻辑、机制,而不能停留在短期政策变化的解释;还有一个是问题研究的因果关系。现在学术研究、政策研究强调问题导向,但需要注意问题的因果关系,以及规律性的研究。另外,孙亦军编审希望各位专家多支持学报的财税栏目。
中央财经大学期刊社孙亦军编审发言
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副所长王威副教授就政府债务与财政可持续问题进行了发言。王威副教授认为政府债务不仅是政府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更是影响财政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高债务率是各经济体的一个普遍特征,债务规模的治理成为公共经济政策研究重点。传统理论主要关注政府债务规模与GDP的比率,认为高于临界值则导致宏观经济不利影响和违约风险。然而,尽管近年来各国政府债务急剧增加,但并未出现大规模的债务违约和债务危机事件。传统理论在低增长、低利率环境下失去了解释力。新理论强调利率水平对于债务偿还的决定性作用,即债务融资利率需持续低于经济体的增长水平。政策制定者应统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央行金融工具稳债务,适时调降利率水平,降低政府债务偿还成本,同时高度重视债券市场对政府债务违约率的负反馈效应,及时通过市场披露相关信息,回应市场关切。建立可持续的债务融资制度,保障金融市场债券融资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政府债务管理者应建设发达尤其是深层次的债券市场,通过政府债券持续性的融资,提升债券市场对政府债务管理行为的约束功能,实现政府债务管理和市场风险约束的双重互动。
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副所长王威副教授发言
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副所长胡超研究员就2024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券发行形势分析及2025年展望进行了发言。城投债券存量2023年达到最大值后下降,2024年全国城投债共发行9,143只,发行总额为64,522.76亿元,发行总额同比下降6.33%,净融资和上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95.40%,城投债供给明显偏紧。其原因有严监管及债务化解的背景:“控增化存”仍是行业监管主基调等。2024年是城投的政策大年,随着化债组合拳接连出台、“一揽子化债”政策持续推进落地,债务“控增化存”主基调延续,城投债刚兑预期进一步加强,且产业化转型进度提速。目前来看成功实现发债的主体家数和新增债券融资规模均比较有限,一方面系地方政府打造产投类平台、资产重组、评级以及发债流程需要较长的时间,且不同区域的节奏快慢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监管对于这类新设的产投类平台债券融资的审核可能也相对严格。因此,2025年部分前期节奏较慢的区域新设平台的流程接近尾声,产投类平台新增发债主体或有所增加。但在当前化债的背景下,新设产投类平台净融资放量的可能性也并不大。考虑目前城投平台的债券融资政策尚未出现显著调整,2025年城投债的净融资规模可能也难以出现大幅改善。
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副所长胡超研究员发言
安融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彭毅研究员就2025年财政政策展望之财政政策工具规模预测进行了发言。彭毅研究员认为2025年预计广义赤字率将达到8.8%-9.3%(广义赤字=狭义赤字(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缺口)+政府性基金收支缺口+特别国债),2025年财政赤字率有望提高到3.5%以上乃至4%。考虑到2024年专项债新增额度为3.9万亿,2025年要扩大使用范围,预计规模可达4.5万亿。为提高专项债的支出进度并降低偿债风险,需改革专项债制度,有必要从“先定额度再找项目”变成“根据项目储备情况定额度”,避免有额度但支不出去;同时分配上要向债务负担轻、产业基础好和人口流入地区倾斜。
安融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彭毅研究员发言
航天环保产业基金张军亮总经理就有关投融资的问题进行了发言。认为目前政府采购中拖欠问题较为严重,影响到企业正常运营,是否考虑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置换。在政府投资基金投资项目中,存在较多的问题,有的项目政府投资占90%。还有政府资金不到位的问题。
航天环保产业基金张军亮总经理发言
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执行所长温来成教授最后进行了会议总结。首先,温来成教授感谢各位专家对2025年财政投融资形势,以及财税体制改革所面临问题的分析,会议发言体现了专家们的真知灼见,有些问题研究所将列为重点课题研究。其次,温来成教授就我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制度改革进行了分析,认为下一步在改革中进一步完善专项债券项目收益和融资成本相匹配的制度,项目收益能偿还大部分债券本息即可,缺口由一般公共预算弥补;在条件许可时较大幅度压缩专项债券的发行规模,增发一般债券,以及国债;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分类,增加绿色债券等新型分类;进一步完善专项债券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绩效管理。最后,温来成教授祝各位专家春节快乐。2025年财政投融资新年论坛成功举办。
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执行所长温来成教授主持会议
论坛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