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财税政策分析”专题讲座
2024年3月22日,由安融评级、中央财经大学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和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财税政策分析”专题讲座成功举行。讲座采用腾讯会议方式,来自中央财经大学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安融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以及国内有关高校财税专业的专家学者、学生100多人参加了本次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央财经大学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执行所长温来成教授主持,报告主讲人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江淮教授,中央财经大学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姜爱华教授对讲座进行了点评。
郑江淮教授在讲座中以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业、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为例,深入探讨了新质生产力的含义、重要意义,以及我国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财税政策选择。首先,郑江淮教授梳理了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时间节点。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和四川考察期间,提出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再次强调,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今年人大政协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3月5日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新质生产力又进行了论述。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是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要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郑江淮教授在讲座中
其次,郑江淮教授论述了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意味着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产业变革。要素的创新配置强调了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性,特别是要注重人才和资金的合理配置。产业的深度转型则需要加快传统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变,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郑江淮教授指出,新质生产力本质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最后,郑江淮教授分析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财税政策取向。一方面是加大财政支出、政府投资基金等投资力度,加快相关教育、人才培养等政策、体制改革;另一方面是打造创新中心,吸引发明人才,深化开放层次,加强国家间技术互补与人才国内外大循环,建设世界级人才中心。同时,加强地区间技术交流,学习鼓励创新、研发管理的先进经验,以新质生产力发展统一大市场。
中央财经大学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姜爱华教授对讲座进行了点评。姜教授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创新,也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次丰富,是结合当前新发展阶段和新的发展形势,形成理论上的质的飞跃,对生产力发展和优化生产关系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党的二十大奠定了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基,在布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同时,要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并举。另外,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提供了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势。在宏观政策上各部门需要形成合力,保持政策取向的一致性,强化政策统筹。具体到财政政策内部,需要协同税收、投资、采购、补贴等方面的财政政策,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附:郑江淮教授简介
郑江淮,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商学院副院长,中共党员;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南京大学数据智能与交叉创新实验室副主任,曾赴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经济学报》副主编,《改革》《中国经济学》《产业经济评论》等杂志学术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华发展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产业融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产业经济学科专委会委员;曾获第五届刘诗白经济学奖、第一届卫兴华优秀论文奖、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支持,以及多次获得教育部和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高端智库项目等多项课题。长期从事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教学和科研,目前研究集中于全球化分工和创新增长、新旧动能转换路径和机制、产业链、创新链与区域生产网络等方向。